约有 55 项符合 陈景润 的查询结果, 以下是第 41-55 项 (搜索用时 51 毫秒)

正文:再比如,学界对数学家华罗庚和陈景润的工作、沈鸿主持制造万吨水压机的工作、航天科技的发展等都有系统的研究和深入的分析,史料整理和口述史工作也很活跃。 张柏春说:“杨先生的关注,这也许会让人们更加重视科学史,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参与这方面的研究和知识传播。” 的确,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研究潜力很大,有海量的史料有待挖掘和整理...
正文:40年前,随着《哥德巴赫猜想》的发表,华罗庚、陈景润的优秀事迹传遍全国,他们见识渊博、学通中外、史汇古今,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青春无问西东,奋斗自成芳华。 学习要知行合一,做实干家。学到的内容,不能只停留在脑子里,停留在书本上,要去实践,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努力做到知行合一。每一项事业,不论大小,都需要...
正文:拳王阿里、数学家陈景润等都不幸罹患这种疾病。 1994年,刚刚出国攻读博士后的李勇杰第一次接触到当时最前沿的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这是一种通过毁损脑内“震颤细胞”从而停止病人肌体震颤的技术,被形象地称为“细胞刀”。 作为一种神经调控手术,它采用立体定向的方法进行精确定位,在人脑内植入刺激电极,通...
正文:徐迟(右)和陈景润合影。徐迟根据陈景润先进事迹撰写的报告文学作品《哥德巴赫猜想》成为报告文学创作的一座高峰。资料照片 新世纪以来,随着文体意识的自觉和现代传媒手段的介入,传统的报告文学定义受到全新的挑战。特别是近年来,报告文学文体不断受到非虚构写作的冲击。非虚构概念的兴起在中国既有创意性,又有一定的悖论性。当...
正文:勇攀科学高峰的科学家华罗庚、陈景润、蒋筑英等,吹散一度漠视知识的沉郁风气;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中国女排,以“五连冠”的战绩让国人扬眉吐气……改革开放之初,先进典型是拨乱反正、重塑社会价值的旗帜。 一心为民、淡泊名利的“人民好公仆”孔繁森、郑培民、牛玉儒、杨善洲,平凡岗位奉献自我的新时期“道德模范”李素丽、...
正文: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之后,1978年2月17日,人民日报用两个整版刊登了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讲述数学家陈景润勇摘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感人故事。在经历十年“文革”之后,这篇报道极大唤醒了中国人的科学意识,陈景润成为一代中国青年的偶像。 1981年3月20日,中国男排在世界杯...
正文:1977年10月,中国科学院在中央的批准下,将陈景润从助理研究员破格提升为研究员,提升杨乐和张广厚为副研究员,过了不久,又将后两位提升为研究员。这3位后来成为人们所熟知的大数学家。 科技春风吹向大江南北 第二年,也就是全国科学大会的那一年,科技人员可以出国了。 杨乐清晰地记得,那是1978年4...
正文:偶像是人们心中的崇拜和梦想,每个人都曾有过自己的偶像,每个时代也都有每个时代的偶像,雷锋精神让青年感动和传承,醉心学术的陈景润令人深深景仰,身残志坚的张海迪是青年学习的榜样……还有许多偶像,他们不是明星,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业,虽然他们是“小人物”,但是他们却是一个时代的骄傲,因为他们播撒满满的正能量,...
正文: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陈景润、蒋筑英、罗健夫的事迹激励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奋斗精神。新的社会条件下,中国知识分子则面对别样的挑战,他们以“持久的热情和长期的投入”,成为各领域弥足珍贵的“种子”,默默生根,努力开花,为共和国科学事业砥砺前行。对钟扬这一代60后而言,拥有理想主义的“初心”不难,难的是数十年面对诱惑,却...
正文:父亲读中学时,陈景润的研究对“哥德巴赫猜想”具有重大贡献,成为全民的偶像。     第二年备考,父亲买了参考资料,是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从初中开始补起。这是仅有的“辅导老师”。他和几个同学在一处空房里学习。当时他在石油公司做合同工,每天晚上7点多钟到家,学到深夜。     那套丛书20多元,相当于一个月工资。...
正文:越啃越觉得趣味无穷的他,立志“要比陈景润做得更好”。他为此放弃了毕业证,放弃了分配的工作,年轻的头脑,被数论的“大美”所占据。在老家漏雨的砖瓦房里,长发披肩、胡子拉碴的刘汉青告诉前来看望他的高中同学,“未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床头米缸的盖子上,放着数学书,诗集和草稿纸。 30多年后,戴着厚厚的眼镜、...
正文:我的一位高中同学华发早生,眼镜是“瓶底子”,皱纹比陈景润还要深邃,以夜间最晚回到宿舍和凌晨最早离开宿舍为荣,熄灯后也要打着手电筒夜读。那是高考大省的一所乡镇中学,老师们挂在嘴边的一个学习榜样是,上几届一个学生,毕业时被发现床下满满都是电池。 遗憾的是,我那同学是考试的信徒,但成绩单并不垂青于他。 我...
正文:姚玉峰喜欢读文史书籍,他深受小说《第二次握手》和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的影响,心中的偶像是数学家陈景润。 “教授,正是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让我有机会走出国门,有机会师从您!”姚玉峰说,“在祖国改革开放,迎来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怎么能置身事外啊?!” 最终,导师理解了学生的选择。 ...
正文:姚玉峰喜欢读文史书籍,他深受小说《第二次握手》和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的影响,心中的偶像是数学家陈景润。 “教授,正是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让我有机会走出国门,有机会师从您!”姚玉峰说,“在祖国改革开放,迎来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怎么能置身事外啊?!” 最终,导师理解了学生的选择。 面...
正文:多年前,科学界掀起过一场“中国本土为何再没出过第二个陈景润”的讨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数学会理事长袁亚湘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他年轻时,有幸经历过陈景润的年代,那时的科研环境,虽然经费不够充足,条件设备也不如现在,但学术环境却相对“好很多”——“至少不会为了论文数量的考核而头疼”。 正如全国政协...
首页 前页 1 2 3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