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有 182 项符合 两弹一星 的查询结果, 以下是第 101-120 项 (搜索用时 51 毫秒)

正文:杨利伟感慨道:钱学森、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这5位航天元老,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再到‘北斗、探月’,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取得突破的秘诀便是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
正文:“两弹城”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简称“中物院”)院部旧址,曾是我国开展核武器研究实验的指挥部,“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于敏、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陈能宽等杰出科学家都在此留下了足迹。如今,这里已经揭开神秘面纱,成为传承和弘扬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的教育基地。 “中物院”于1969年迁入梓潼“两...
正文: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 从1970年我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进入太空到如今,长征系列火箭已突破300次发射,中国正在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 火箭...
正文:70年间,从这座大楼里走出了钱三强、王淦昌、彭桓武、邓稼先、于敏、朱光亚和陈芳允等7位“两弹一星”功勋,走出了30余位中科院院士。“让祖国强起来”,成为中关村最宝贵的精神传承。 1980年,中科院最年轻的研究员陈春先访问美国后,心中萌生出一个中国硅谷梦。在中关村一间仓库里,他创办了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
正文:为了不受外国欺负,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臻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下定决心勒紧裤腰带也要搞出“两弹一星”。老一辈航天人果然不负众望,啃下了这块硬骨头。“1059让我们入了门,中国人还真能干事。”余梦伦感慨,从那时起,他在导弹及火箭的弹道设计领域高歌猛进。 作为中国弹道领域公认的开拓者,余梦伦相继提出和设计了低...
正文:这里,走出了钱学森、任新民等数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从研究室到试验基地,从大漠风沙到瀚海惊涛,初心不改,矢志不渝。 这里,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他们孕育的长征火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和月球探测器的重大跨越。近200次的发射任务背...
正文:在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于敏、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陈能宽、周光召、郭永怀、程开甲、彭桓武等“两弹元勋”,曾在这里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秘密研究工作,完成了原子弹和氢弹武器化、小型化的研制。 这次的采访活动,记者从绵阳出发,直至大山深处,沿着历史的印记,挖掘半个世纪前不为人知的故事。在...
正文:追寻“两弹一星精神”,艰苦创业的背后,是团结攻关的集体精神。至今,曾在“902”工作过的科研人员们仍记得彭桓武退回奖章的佳话:1982年,涉及原子弹氢弹设计的一个项目被授予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参加申报的人,一致推举“两弹元勋”彭桓武为第一完成人。奖章只有一枚,规定授予第一完成人,而彭桓武却谢绝领取。最后,他表示...
正文:在为“两弹一星”事业奋斗过程中,广大科研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这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不仅促进了国防事业的发展,而且带动了科技事业的发展;不仅培养了一批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科技队伍,也极大地提振了中国人民的信心,推动了社会...
正文:90岁的傅依备院士说:“‘两弹一星’确确实实是在艰苦的环境当中,在条件很不具备的情况下搞出来的,所以这个精神我觉得是很了不起,这对于全国人民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只要我们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有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再困难的事情,我们都可以做好。” 这是中国“两弹城”内王淦昌旧居(4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刘坤...
正文:在中物院,老一辈科学家几十年来将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了国家的核武器事业,他们还言传身教,让“两弹一星”精神不断传承,发扬光大。 在孙光爱看来,在普通的公司或者一般意义上的科研机构工作,回报是即时反馈的,在中物院工作,很多时候这个反馈周期很长,但这种反馈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个人梦想和国家需求的完美结合。 中物院的科...
正文:他们以生命弘扬了五四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许德珩是个传奇式的人物:他是五四运动中的一名学生领袖,是“五四宣言”的起草者;他曾做过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又在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亲手创建了九三学社,连任九三学社第一至七届中央主席,又在89岁高龄时以...
正文:从辽宁舰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从中国科学院大学“两弹一星”纪念馆到武汉大学珞珈山下,“青春万岁,强国有我”的誓言响彻全国,上万名青年因“新青年耀青春”的宣誓接力集体发声。 4月8日,由中国青年报社、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湖南广播电视台共同发起的“我宣誓,你接力”活动启动,活动旨在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号召广...
正文:王洛勇、刘琳讲述关于“两弹一星”的故事《等待》。湖南卫视供图 “如果让你再一次选择你的人生,你还会义无反顾地走已经走过的道路,奉献到倾尽所有,奋斗到致死方休,用尽一辈子做一件对国家有意义的事情,你从不觉得这是牺牲。”念到这段台词时,台上的表演者刘琳哭了,台下的大学生观众也泪流满面。 这是由中国青年报社、湖...
正文:王永志成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位总设计师,戚发轫担任神舟号飞船的首任总设计师,“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成为那一代青年最深刻的烙印。在耄耋之年,他们还不忘通过各种形式,和青年人谈心,寄语青年人:奋斗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在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  
正文: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 新型号首飞失利总师一夜白头 如今,已经习惯发射成功消息的人们,很难想象在一个火箭型号最初孕育那些年的艰辛与不易。作为长征三号甲系列的第二型火箭...
正文:在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7位曾在这里建立功勋。     这是一种骄傲的存在。原子能院建成后,以第一座反应堆和第一台加速器的建成为标志,新中国进入原子能时代。以此为基础,原子能院在我国“两弹一艇”研制攻关中作出历史性贡献,被誉为我国核工业的“摇篮”和“老母鸡”。     走进原子能院工作区,...
正文:在国家23位“两弹一星”功臣中,有6位交大校友;在18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有3位来自交大。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的学生张子文在观展后说,通过体验时光宝盒,自己看到了100多年前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里,以钱学森学长为代表的,同为“90后”“00后”的那一代交大青年,为了改变积贫积弱的祖国而...
正文:4月8日启动后,首站就来到了国科大,“因为那里有‘两弹一星’纪念馆”。首站活动由国科大团委承办。 本次巡展的主体是由两个集装箱拼接而成的“时光宝盒”。踏入第一节车厢,体验者就进入了开往1919年的“时光列车”。坐在“列车”上,窗外闪过的是百年来的光影岁月,时光倒流,穿过历史隧道,就来到了1919年的“五四现场...
正文:在这个时空舞台上,还会演绎百年来实业救国的青年力行的故事,有在科学路上忘我求真的两弹一星的科学家的故事,更有发生在边境线上的爱国故事。而展现当下青年风貌的,最具特色的,是青春真实有时代感的青年代表的TED演讲“青年说”的环节,各行各业的优秀青年代表们,将来到现场,讲述他们的热血青春和奋斗之路。这些青年代表中有参与...
首页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