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有 227 项符合 蛟龙号 的查询结果, 以下是第 1-20 项 (搜索用时 59 毫秒)

正文:我国发展载人深潜技术起步较晚,但是在短短的一、二十年里“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接连问世,直到潜入万米海沟,可谓“连中三元”。 “奋斗者号”不仅在深度上达到了目前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的最高标准,还大幅度提高了部件的国产率。不但如此,此前已经有国产的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海斗一号”,也就是不载人的万米...
正文:中国工程院院士、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讲述探索神秘海底世界背后的故事。新华网 焦鹏 摄 “来不及了!要赶快赶回所里!”徐芑南当时身患高血压、心脏病,一只眼睛仅存光感,但他毅然带着老伴回国。 2002年,“蛟龙”号正式立项,作为中国第一台大深度载人深潜器,设计目标定在了海下7000米。 而在...
正文:叶聪也曾经是“蛟龙号”的首席潜航员和“深海勇士”号副总设计师。从外观看,“奋斗者”号更像是一条绿色的大头鱼。 中国船舶集团702所 “奋斗者”号总设计师 叶聪:“蛟龙”号下潜深度是7000米,我们要下万米深度的话这个路程更远了,所以我们把圆脸变成了这样一个鸭蛋脸,这个形状会减少阻力。  叶聪眼中有着一张鸭蛋...
正文:钛合金加工非常难,“奋斗者”号的前辈“蛟龙号”钛合金舱,靠俄罗斯帮忙加工,这一次,有近30家中国企业给予配套支持,这便有了中国自主研发的全新高强高韧耐海水腐蚀钛合金。 经过几小时漫长归程,“奋斗者”号浮出海面,桔红色涂装和GPS信号发射器让母船迅速找到了它。 总台央视记者 丛威娜:上去了上去了,好危险,...
正文:一路走来,集智攻关,“蛟龙号”的科研人员解决了耐压结构和密封技术设计、高比强度合金材料的加工成形技术、航行性能优化、水下定位、水下通讯、自动控制等多个领域的最前沿技术难题,而“奋斗者”号能耐受住马里亚纳海沟万米深度的水压更是依靠国产新型钛合金材料,这一切都表明我国深海科技创新能力正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这是...
正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杨乐;中国科学院院士、空间物理学家、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中国工程院院士、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 8月16日上午9时,新华网将对首场论坛进行现场直播,欢迎广大网友届时收看。
正文:一分钟,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46804G、网上商品零售1043万元、快递小哥收发7.6万件快递、移动支付金额3.79亿元、“蛟龙号”最大能下潜50米…… 今年40岁的叶聪,是从小爱看《舰船知识》的“装备迷”,没想到刚一参加工作,就参与研制载人深潜器——“蛟龙号”。 茫茫海面上,叶聪经历过潜水器与母船“失联”...
正文:为了开阔孩子们的视野,支教团还将C919、复兴号、蛟龙号模型带进课堂,点燃孩子们对未来人生的梦想。 已经是孩子们“知心姐姐”的孙彬彦,负责八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面对有些连拼音都不过关的孩子,她一个拼音一拼音地教,做到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孩子。课前,还用生动的故事调动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支...
正文:作为我国7000米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芑南研制了多型载人深潜器和水下机器人。他说,“蛟龙号”的研制十分不易,但只要牢牢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我国的载人深潜发展就一定能向海洋最深处挺进。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论坛是面向大众进行宣讲的创新安排,通过网络进行图文直播,...
正文: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斗号无人潜水器创造最大深潜纪录;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第四代隐形战斗机和大型水面舰艇相继服役。国产大飞机、高速铁路、三代核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叫得响、数得着的重大成果。     科创基地和平台建设如火如荼。科研基础条件大为改善,新建了中国散裂中子源、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
正文: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斗号无人潜水器创造最大深潜纪录;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第四代隐形战斗机和大型水面舰艇相继服役。国产大飞机、高速铁路、三代核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叫得响、数得着的重大成果。 科创基地和平台建设如火如荼。科研基础条件大为改善,新建了中国散裂中子源、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正文:2005年完成两次2200米深度的下潜任务,来自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的80后青年叶聪成为深潜领域的第一个中国人,如今的他已是“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首席潜航员……”这样的优秀青年还有很多,青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感召着更多年轻人为祖国奋斗,而青联组织也因为他们的加入而更加“枝繁叶茂”。 ...
正文:跟王铭一样有着“英雄气”的蛟龙号潜航员傅文韬,冒着300摄氏度海底热液可能造成的生命危险,先后两次将五星红旗插到了我国海域最深处…… 当然,节目里更多的人,还没有取得那么大的成就。他们中有回国教孩子捏面人的“海归”,有一年出车接近千次的急救医生,有甘愿把自己关在密闭环境半年的航天志愿者,也有白天在琴行工作、晚...
正文:这双手属于是“蛟龙号”钳工顾秋亮     材料抹掉了他双手的纹路     深海载人潜水器十几万个零部件     组装起来最大的难度就是密封性     0.01毫米“丝”级的精密度要求     只有他能实现操作     12     这双手属于电网“草根发明家”陈继祥     他只有初中学历     16年潜心钻...
正文:2013年参加蛟龙号首次试验性应用航次并执行第72次深潜任务,成为首位搭乘“蛟龙”号深潜大洋的女科学家。2017年11月至2018年4月参加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历经165天。搭蛟龙探海,乘雪龙破冰,《人民日报》报道称,唐立梅:双龙科考有巾帼。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基金项目,在《GCA》等主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正文:在日前落幕的“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上,蛟龙号、海龙号、深海一号等深海装备模型广受关注。 2010年8月27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消息,宣布我国第一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3000米级海上试验取得成功。当前,蛟龙号最大下潜深度7062米,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99.8%的海洋...
正文:“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有一次蛟龙号差点回不来了。”任何科学试验都有风险,蛟龙号海试也不例外。李向阳回忆,在一次海试任务中,按照正常流程,蛟龙号完成了下潜任务,准备被回收到母船上。然而当天,暴雨如注,能见度很低。队员反复寻找,都没能确定蛟龙号在海面的位置。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每晚一刻,蛟龙号和其中的潜航员就...
正文:大飞机、量子卫星、蛟龙号深潜器等重大创新成果问世,蓝天梦、中国芯、创新药、智能造、未来车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展示了上海科技和产业创新的新实力。 34岁的戴汉宁是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的一名教授。去年,他通过人才引进政策落户上海,如今住在学校内的宿舍楼里。 “未来,量子科技的研究肯定都在上海...
正文: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连续刷新下潜深度纪录;天河三号新一代超算逐步开放应用;北斗导航向全球组网迈出坚实一步;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从上天到入海,既有国内“首个”,也有世界“之最”!     “我们为伟大的祖国而自豪,为伟大的人民而自豪!”一声喝彩发乎至情,响遏行云。     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加满...
正文:完成了“神舟号”、“天宫号”、“天河号”、“蛟龙号”等高科技项目;战胜了洪水、非典、大地震一系列重大灾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战略规划的定力 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之一在于可以制定长远发展规划,保持大政方针的稳定性、连续性,使今天...
首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