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有 529 项符合 航天事业 的查询结果, 以下是第 141-160 项 (搜索用时 71 毫秒)

正文: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全过程 他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孙家栋 “我们能做一颗卫星在天上生存” 1970年4月24日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 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 中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 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孙...
正文:今年90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他伴随新中国的航天事业走过了风雨兼程的60余载。从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到探月工程,再到北斗导航工程,孙家栋为中国的航天科技实现一次次的飞跃作出巨大贡献。今天的《共和国不会忘记》系列报道,我们就来认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两弹一星”功勋科学...
正文:您是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科学家,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 孙家栋,这位当年最年轻的“两弹一星”元勋,今年已经90岁。面对当之无愧的荣誉,他却说:“我很不安,我是替所有的航天人领奖。”“航天事业绝对是一个集体荣誉,这个东西没有集体的成就、天时地利人和这些,绝对不行。”孙家栋说。
正文:“我的父亲是第一代航天人,我的女儿现在也在为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1991年,韩利萍高中毕业,通过招工进入公司,从没有任何机械加工基础,到成为数控领域的“大国工匠”,韩利萍用实际行动实现誓言:传承航天精神,建设航天事业。 “师傅总跟我们讲历时18个月就成功发射‘长二捆’火箭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那些冰冷、笨...
正文:先后14人次勇闯苍穹,巡游太空68天,绕地飞行1069圈,行程4600余万公里,勇夺6次载人飞行任务的全面胜利,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强国强军的伟大征程中立起了先锋楷模的时代标杆。先后有3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4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人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人当选100位新中国成...
正文:他说,是中国航天精神铸造了中国第一星,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成就了巨变。 从研究室到试验基地,从大漠风沙到瀚海惊涛,初心不改,矢志不渝。航天人从一穷二白起家,靠双手和算盘打出精确的轨道,凭脚步丈量出试验的数据,在戈壁深处创造出奇迹。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东方红”跃然于世到“墨子号”飞向太空,从“两...
正文:1957年,调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参加航天事业创建,从事“两弹一星”研制工作;1965年,任七机部二院23所副所长,进行防空反导技术攻关和新型雷达研发;1979年,调七机部450工程办公室,从事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微波测控系统研制…… 显然,这是一份沉甸甸的简历,寥寥数语间的轻描淡写,无法掩盖文字...
正文:这里是酒泉,也是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圣地。     离发射场不远处,东风烈士陵园坐落于此。760多名航天工作者在这里长眠,他们牺牲时的平均年龄仅27岁。     他们生前,吃沙枣、喝碱水、睡帐篷、住地窝,没有大型机械,一根根枕木、一条条钢轨,他们就手拉肩扛,仅用两年时间就在戈壁滩上建起了我国第一个综合导弹试验靶场。 ...
正文:这一方针深刻影响着共和国航天事业乃至整个科技事业的发展进程。     1957年12月,根据中苏当年10月签订的《关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原子能工业的协定》(简称国防新技术协定)中的约定,苏联研制的两发P-2导弹及其一套地面设备悄然运抵位于北京云岗的五院一分院所在地。苏军一个缩编的...
正文:“历史告诉我们,正是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和技能人才、专业骨干不断加入到发展中国航天事业队伍之中,几代中青年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以‘航天精神’为集结号,才能推动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高红卫说。 如今,在中国航天科工,75后、80后技术骨干与管理骨干已经担当起科研生产经营主力军的重任,许多青年人才在航天...
正文: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事业的“王牌名片”,几代中国航天人从仰望星空到遨游星汉,将一个又一个梦想变为现实,极大地推动了科技进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载人航天的成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缩影。在阔步走进“空间站时代”的新起点新征程上,中国航天人将不断树立新目标、达到新水平、取得新成就。 ...
正文:肩负重任,航天人谱写航天事业壮丽篇章 1992年,党中央高瞻远瞩,作出了实施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英明决策。载人团队从零起步,实现了14艘航天器的连续成功,将14人次航天员安全送上太空,突破了载人天地往返、太空出舱、交会对接、在轨补加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飞天之路,同时也孕育了“特...
正文:当时,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正面临材料更新换代难题。杜善义提出,要想提升性能必须使用复合材料。于是他投身于复合材料事业,并成为我国第一个以培养高级航天专门人才、从事航天高技术研究为目标的航天学院首任院长。 哈工大航天学院参与了“试验卫星一号”“试验卫星三号”“空间激光通信”“载人航天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
正文:第三件,我成为全国第一个航天学院的首任院长,为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我有一个坚定不移的理想,这就是让自己的学生超过自己,只有这样,时代、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才有希望。”杜善义说。 杜善义做科研跨了“三界”:“我大学学的是力学,所以力学界的人认为我是研究力学的;我研究复合材料,也有人认为我是做...
正文:1999年,78岁的王希季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人们才逐渐认识了这位中国航天事业的“幕后英雄”:将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发射上天,提出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技术方案,研制出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两弹一星”元勋、中科院院士王希季     王希季少年时赴美留学,学成后回国效力,投身航天领域。在这...
正文:从“门外汉”到骨干力量,从分系统设计师到卫星发射调度,他为祖国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热血。他刻苦钻研,追求卓越,曾荣获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载荷创意设计一等奖、国家奖学金、中国航天学科奖学金等荣誉及奖励,并当选2019年浙江省“向上向善好青年”。他积极投身公益事业,面向偏远地区中学生开展20多次航天知识互联网科普讲座...
正文:从“门外汉”到骨干力量,从分系统设计师到卫星发射调度,他为祖国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热血。他刻苦钻研,追求卓越,曾荣获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载荷创意设计一等奖、国家奖学金、中国航天学科奖学金等荣誉及奖励,并当选2019年浙江省“向上向善好青年”。他积极投身公益事业,面向偏远地区中学生开展20多次航天知识互联网科普讲座...
正文:近半个世纪后,我国为了纪念航天事业成就,将这一天定为“中国航天日”。 然而,对当时的李济生而言,他更为感慨的是一年前美国“阿波罗”飞船已经登上月球。而在那前后,发达国家早已将各种应用类型的上百颗卫星送上了太空。 更为重要的是,发达国家的卫星轨道确定精度已经达到百米级,这意味着,地面计算的理论轨道与卫星在空...
正文:为他日后从事航天事业 践行严、慎、细、实的工作标准 奠定了扎实基础 哈工大承建中国航天员太空出舱活动地面失重训练用“中性浮力水槽”。 近70年过去 老一辈“八百壮士”或已离去 或年至耄耋 他们爱国奋斗、建功立业的精神 始终激励着后人 “时代在变、职责在变, 但爱国的初衷、...
正文:这样的定轨精度不仅满足当时国内卫星发射测控任务的需要,也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轨道基础。 不过,当得知美国的卫星定轨精度已经达到米级的消息后,李济生坐不住了。1984年,他踏进了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空间实验室。 进修期间,李济生与枯燥的阿拉伯数字日夜相伴,忘记了星期天、节假日,无暇光顾异国风情,甚至...
首页 前页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