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有 529 项符合 航天事业 的查询结果, 以下是第 41-60 项 (搜索用时 70 毫秒)

正文:他在三峡工程科学民主决策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支持推动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李鹏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开创者、忠实践行者、积极推动者。他始终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统筹推进财税体制、金融体制、价格体制、外贸体制、社会保障制度和国有企业改革,稳定农村政策,支持经济特区发展,...
正文:在这里,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经过60余年的发展,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下称火箭院)已经成为我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导弹武器和运载火箭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     回望建国70年来我国火箭研究事业走过的发展历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再到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正文:一代代航天人不忘初心、接续奋斗,谱写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壮美篇章,也浇筑起了“载人航天精神”。 这种精神,代表着“特别能吃苦”。 中国航天人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以苦为荣,以苦为乐。 这种精神,代表着“特别能战斗”。 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直面困难,从不言弃,“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生”是他们...
正文:天舟一号进行了多次交会对接,并开展了一系列空间实验,充分验证了航天员中期驻留太空的能力、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为建造空间站奠定基础,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让英雄谢幕难舍,更为不舍的是,英雄“老当益壮”。 据朱枞鹏透露,五院研制团队模拟空间站运行状态,对天宫二号压气机等关键设备进行了高频次在...
正文:钱学森当年放弃美国优渥的待遇,历尽艰难险阻回国,为祖国航天事业创建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但是,钱学森归国历时5年,其间经历了种种磨难,遭遇了令他刻骨铭心的种种屈辱……美国人为什么阻止钱学森回国?他的行李是如何被查扣的?钱学森为何沦为“阶下囚”?钱学森写给陈叔通的一封信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辗转到中央领...
正文:可以说这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又一个里程碑。 经过20多年的奋斗,我国先后成功将11艘载人飞船、1艘货运飞船、1个目标飞行器、1个空间实验室送入太空,实现11名航天员共14人次太空飞行和安全返回,圆满完成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第二步全部既定任务,为第三步建造中国人自己的载人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
正文:22年他始终与船为伴,随船出海3000余天,执行77次神舟载人航天工程、嫦娥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工程等海上测控任务,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 桅杆上有梦想,甲板上写人生。与有固定航线的远洋商船不同,航天测量船经常要奔赴远海大洋,每次执行卫星海上测控任务,尤其是开辟新的航线,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在战风...
正文: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当时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还一片空白,中国自行研制的润滑脂还如自行车用的黄油一样简单,在空间的真空环境中会瞬间失效。但是陈绍澧科学地预见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对润滑材料的新要求,率先开启了我国固体润滑材料的研究。 1967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研制进入关键阶段。然...
正文:1997年参加工作时就来到了这条船上的倪留国,22年来始终与船为伴,77次执行神舟载人航天工程、嫦娥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工程等海上测控任务,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 “远望3号船是我国第二代综合性远洋航天测量船,主要担负火箭、卫星、飞船等航天器发射和飞行时的海上测量及控制任务。我为能一直驾驶她远航深海大洋...
正文:1997年参加工作时就来到了这条船上的倪留国,22年来始终与船为伴,77次执行神舟载人航天工程、嫦娥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工程等海上测控任务,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 “远望3号船是我国第二代综合性远洋航天测量船,主要担负火箭、卫星、飞船等航天器发射和飞行时的海上测量及控制任务。我为能一直驾驶她远航深海大洋...
正文:说起我国航天事业的后备力量,就不得不提“北航”和“南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创建于1952年,时名北京航空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这所高校和中国航天事业密不可分,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第一个新型临近空间飞艇都出自于此。另外,我国探月工程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
正文:谢军告诉记者,这些人在过去20多年的研制过程中共同锻造了主动协作、顾全大局的精神,“这是一项团队工程,没有个人英雄,航天事业的成功是一个团队的成功。” 事实上,每一颗北斗卫星都有着强大的“幕后团队”,仅以卫星系统为例,总体设计、结构机械、热控制、综合电子、控制与推进、载荷等众多分系统,以及测试、总装等环节的北...
正文:然而个别大国却对他国航天事业一味持敌视态度,大搞技术垄断,孤立乃至阻断他国航天事业发展,甚至不惜将外太空军事化,封锁人类进一步探索外太空的梦想。世界多国参与中国空间站合作项目,是人类探索未知、延展视野的又一次全球合作行动。世界各国通过中国空间增进互信合作,将积累更多航天技术和经验,推动人类航天事业达到新的高峰。 ...
正文:一声声触动人心的述说,一幕幕满载历史流年的画面……光与影的演绎中一幅幅画面清晰起来:为国家航天事业毅然决然的“航天三线人”、为雪域高原带来光明的国网青年、“三代矿工、一个心愿”的新时代煤矿坚守者...... 这次不同以往的主题团日活动,是13家中央企业的140余名央企青年的一次倾情演绎,经过40天的紧密筹备,...
正文:这里被誉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是我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导弹武器和运载火箭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 1956年10月8日,中央成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研制火箭导弹。1957年11月16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今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 60多年来,一...
正文: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长管部主任徐冰霖告诉记者,“航天事业高风险、高投入,保护好这些宝贵的国家太空资产,就是我们‘牧星人’的光荣使命。” 截至目前,我国已发射北斗卫星45颗,天上的“北斗”在组网,地面上的“北斗守护者”也编织了一张大网。 作为北斗导航地面运控系统的南部支点,代号“天涯”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三亚某地...
正文:他向记者打了个比方,如果把国家任务、航天事业的发展比作一个航天器,那么在他的青年时代,航天器的飞行速度很慢,迎面而来的只是寥寥星辰;而如今,航天器的速度则有了质的飞跃,那种情景就是——浩瀚宇宙中的满天星云,扑面而来! “这当然要求年轻人拥有更快的反应速度,不能犹豫!” 张邵军说,航天人极少在新闻报道中露面...
正文:有的是高校退休教授,为航天事业贡献大半生,喜欢给苗培柳讲自己年轻时的故事;有的只是普通的老母亲,自己什么都不舍得,但看到子女或孙子爱吃的东西突然就大方了起来;还有失独或“被养老”的老人,一年也不见有谁来看一次…… “每位老人身上都有故事,他们都很乐意分享自己的人生阅历、经验以及开心的事情,你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正文:后来,严一粟慢慢了解到航天事业是我国的强项,也是我国需要一直保持下去的强项。“我愿意去走航天这条路。而且,要进入国家内部。” 严一粟父亲的一位学生毕业于哈工大,如今在航天系统工作。从这位航天人口中,严一粟了解到哈工大和中国航天的渊源。 “在航天系统中,哈工大毕业生是最多的,这点很有说服力,坚定了我报考的决...
正文:我们国家的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突飞猛进,我的工作与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有很大关联。作为基础建设的关键环节,许多产品都是从我们这里发送出去的。4月20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44颗北斗导航卫星。当时我感到特别激动,因为上面肯定有我摸过的产品。” 每天都有奔头,有工作就有奔头。对于未来...
首页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