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有 296 项符合 红区 的查询结果, 以下是第 121-140 项 (搜索用时 156 毫秒)

正文:十几年前,张伯礼曾率队战“非典”,筹建了全国第一个中医红区,成建制队伍入驻,取得了实战经验。这一次,他渴望早期介入,让中医药疗法更快地派上用场,阻断疫情蔓延。 刚到武汉的情景令人惊心。“发热门诊拥挤不堪,医院不堪重负,各种症状的患者快把医院挤爆了。”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张伯礼提出对四类人群(确诊、发热、疑似...
正文:四、生死红区红区”,是对医院ICU的称呼。疫情发生后,很多危重患者被转入红区救治。由于病人进入红区时病情已很严重,加上对病毒的认识需要不断探索,疫情发生前期,危重患者病亡率居高不下。 这不仅给病人和家属带来巨大痛苦,也给白衣战士带来严峻考验。 救死扶伤,是白衣战士的职业天性。如何尽快降低病...
正文:热水器所在的茶水间位于医院的“红区”,就是俗称的污染区。 “我有多年的调试经验,我去吧。”维保队的王野第一个站出来。半夜两点,他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小心地穿戴好防护服去病区检修。 “从培训到穿防护服差不多用了一个小时,护士长反复强调注意事项,说不紧张、不害怕那是骗人的,不过一干起活儿来,我就顾不上害怕了。...
正文:一张张照片、一篇篇报道,他们在这场守卫武汉疫情战中,不畏艰险、深入红区,在医院、方舱、重症病房,用纸笔、话筒和镜头记录疫情防控的日日夜夜和难忘瞬间,用情用心讲述抗疫感人事迹,真实反映广大群众的困难和问题。既当记录员,又当战斗员,记录最动心的画面,最振奋人心的故事,用自己的镜头和温暖的文字鼓舞着每一个人。 ...
正文:传染病ICU病房被称为“红区”,是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门”。在火神山医院、武汉市泰康同济医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的ICU病房,每天都在上演分秒必争的生死决战。 “嘀嘀……”监护仪上红灯闪烁,报警声响起。呼叫值班医生,穿戴防护装备;跑进病房,投入抢救;快速诱导气管插管、有创辅助通气……一番紧张忙碌,又一位...
正文:2月14日,由“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军队首批“援非抗埃”医疗队总护士长游建平等7人组成的党员冲锋队,首次进入武汉泰康同济医院“红区”。     从1月25日至今,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已连续奋战两个多月。医疗队员们不叫苦,不喊累,连续作战,无怨无悔。     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边建边接收治疗患者。     3...
正文:正准备穿戴防护服进“红区”的重症医学二科医生崔云亮说,此时爱人来信息,顺手发个“要进红区了”的抗疫表情,爱人瞬间明白了。崔云亮说:“这个表情用起来真方便!” “洗手、戴口罩、出发、收到、开会了、我在黄区、碰肘礼、隔空拥抱、注意防护……”等24个抗“疫”表情,基本囊括了疫情防控的常用语。政工部领导告诉记者,14...
正文:每次进入“红区”,处理完事情后,我就会走到老孟的床边,和他聊天。老孟总眨巴眨巴眼睛,很专注地听我说。通过眼神和姿势,我知道他是明白的。     几次下来,只要听到我在门口说话的声音,老孟都会探着头,招手让我进来,听我给他聊重庆的夜景、重庆的火锅和我们的医疗队。     刘娟的“战衣”。     我轻握老孟的手:...
正文:一大早,护士长李晓莉像往常一样,赶在早班护理组接班前进入“红区”,每天掌握患者的第一手病情早已成为她的习惯。     看患者、问病情、查体征,进入病区的李晓莉就像上了发条一样进入了快节奏,一刻也停不下来。所有发现的问题她都现场记录下来,有的粘到病房门上,有的贴在护士站最显眼的地方。     在这里,患者们有个大事...
正文:进入“红区”后,李晋把提前准备好的纸笔放到章阿姨床前,轻声说:“阿姨,我叫李晋,负责护理您。您还不能说话,有什么事,您就写在纸上。”     还没等她说完,章阿姨就开始流泪。李晋一边安抚,一边赶紧递上了纸笔,询问哪里不舒服。章阿姨在纸上写道:“女儿和你一般大,想她了。”入院后,章阿姨处于危重症状态,无法和家人沟通...
正文:刘佳说,“刚来的时候像戴了紧箍咒,才进‘红区’十几分钟,感觉头都要炸了,然后我就出来了。我当时特别沮丧:大家都可以,怎么我不行?我觉得浪费防护服,拖累小伙伴!” “一名患者在我们夜班时心脏骤停了,对我的触动挺大的。那天回去之后,连续好几个晚上,我的脑海里都会突然浮现出他的脸,感觉自己为什么不可以再尽力一点,说...
正文:“虽然不是重症医学科的医生,但在‘红区’从不缺少蒋锐的身影。”放射诊断科医生王元亨说。 两天前,一位患者在出院前做CT复查,再见蒋锐时,他竖起了大拇指,“你胸前的‘锐不可当’4个大字让人印象深刻。希望你的团队能在战胜疫情的大道上,势如猛虎,不可阻挡。”
正文:她麻利地穿戴防护装备,即将奔赴她的战场:“红区”。 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房污染区,因其感染风险极高被称作“红区”。这里,就是李晓莉每天奋斗的地方,是她演绎“速度与激情”的战场。 来自火箭军某医院的李晓莉,个头娇小,短发齐耳,说话如蹦豆,走路带阵风,干事就一个字:快!她说,这是在部队一点点练出来的。...
正文:别动,我抱您下床……”3月18日上午,陈红刚进“红区”查房,走到37床患者房间,发现91岁的丁奶奶往床边挪身体。陈红感觉老奶奶想排便,便呼叫值班护士前来帮忙。她俩协力把丁奶奶抱下床,扶着坐到便器椅上。丁奶奶排便之后,陈红又帮她清洗,细心劲儿就跟女儿侍候妈妈一样。     “丁奶奶比我妈妈年龄还大,必须像亲妈一样侍...
正文:新华社记者勇闯“红区” 60多位记者“疫”线拍摄     很多年后,当人们回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战“疫”,一定会想起2020年初,武汉关闭离汉通道那个遥远的日子。     随着关闭而开启的,不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剧情,而是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     武汉,是这场战争的“风暴之眼”。     有人,在面对恐慌和...
正文:“红区”里,护士们都戴着三层手套,手指被勒得紧绷绷的,灵敏度下降,不容易摸准患者的脉搏跳。 唐丽娜来到病床前做了一个异常举动——闭上了眼。 俯下身,唐丽娜用左手手指轻轻摸索患者的脉搏,突然,手指停下了,右手衔起针头,快速刺入动脉血管,一股鲜红的血液流入导管,一次成功。 “闭上眼睛更容易集中精...
正文:当天下午3点,由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游建平等3位医生4名护士组成的党员冲锋队,做好防护后首次进入“红区”。听说是军队医疗队来了,一位大姐当场哭出声:“一直盼着解放军来,你们来了我们就放心了!” 游建平对这样紧张救治的场景并不陌生。2008年汶川特大抗震救援任务中,她曾背着10多公斤药材翻山越岭8小时,冒死赶到映...
正文: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房污染区,因感染风险极高被称作“红区”。这里却是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护士长李晓莉每天“战斗”的地方。 来自火箭军某基地医院的李晓莉,身材娇小,短发齐耳,说话如蹦豆,走路带阵风,干啥事就一个字:快。她说,这是在部队一点点练出来的。 当兵31年,临床护理干了26年,李晓莉参加...
正文:不胜不归作者:孙庆秀 高辉 王煜 来源:中国青年报 清晨,宋立强刚到更衣室,对讲机里就传来“红区”值班医生的呼叫:“上呼吸机的9床脉搏氧维持不住了,赶快抢救!”宋立强加快速度穿好防护服直奔病房。 这是一位大面积脑梗合并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什么原因导致病情加重?宋立强使...
正文:有的医护人员刚在“红区”查房出来,下手写病历时,却忘了19床的胰岛素是打16个单位,还是18个单位,23床的降压药是每日5毫克,还是10毫克。 每个班4名护士,单是基础护理已经很疲劳,还要负责打扫卫生、照顾患者起居,很多人的身体都吃不消。 看到这些,赵玉英的脑袋都大了,急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在隔...
首页 前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