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有 901 项符合 红军长征 的查询结果, 以下是第 201-220 项 (搜索用时 61 毫秒)

正文:据他回忆,当年部队撤离遵义开始“四渡赤水”时,二营确实有一名叫做龙思泉的男性卫生员因外出为群众看病没能随部队转移,一直下落不明。 后来,遵义市有关部门又进行了反复考证,最终确认“红军坟”里长眠的,正是龙思泉,男性,中共党员,自幼随父习医,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后,随红军长征来到遵义。龙思泉牺牲时,才18岁。
正文:《红星》报曾发表《伟大的开始——一九三五年的第一个战斗》,指出乌江战斗是红军长征战史上的一次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战役。红军突破乌江天险,迅速扭转了险恶处境,取得了反攻第一仗的胜利,打开了通往遵义的通道,完成了中央红军长征初期的重大战略转移。 猴场会议有着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谢崇禄说,猴场会议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
正文:这是红军长征出发后最壮烈之战。     重返红军血战现场,一草一木皆忠魂。     牺牲:赴汤蹈火谱史诗     桂北灌阳新圩阻击战陈列馆,酷暑挡不住瞻仰者的热情,馆内摩肩接踵。     简陋的武器、朴素的军装、烈士的遗物……陈列品将人们的思绪拉到85年前。红军从湖南道县出发,强渡湘江时,30多万敌军已形成一个“...
正文:1935年1月1日,猴场会议否定了博古、李德的错误路线,决定迅速渡过乌江,这被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称作红军长征“反攻第一仗”。1月1日至1月6日,中央红军在江界河、回龙场、茶山关等渡口强渡乌江,随即占领遵义城。     近日,记者重走长征路来到乌江江界河渡口。     现在的乌江是这般模样:     ...
正文:红军长征涉越过近百条河流,逢水架桥成了家常便饭。这些桥,每一座都有故事。 村民走过位于贵州省黎平县高屯街道上少寨村的红军桥(7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信任之桥 贵州黎平县高屯街道上少寨村河边,有一座80多年前红军整修的桥,当地人称作“少寨红军桥”。 “上少寨村和下少寨村村民出行,多年...
正文:“我们普通人跋山涉水都很困难,更不用说当年红军长征还面临着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上有飞机轰炸的危险。红军长征的艰辛,我们是难以全部体验的。”罗建华真诚地说。 群众对红军很有感情 沿着中央红军的足迹,罗建华夫妇一路走过江西、广东、贵州等9个省、1个直辖市、1个自治区,于2018年10月18日走到了陕北的吴起镇...
正文:1934年12月,中央红军长征路过贵州黎平上少寨时,与当地群众共同搭建了这座桥。80多年来,这座桥几乎每年都被洪水冲垮,垮了再建。上少寨600多名村民大多数是苗族,木桥曾是他们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 2016年9月,《中国青年报》视觉中心3名记者通过摄影、文字、视频等方式报道了上少寨红军桥的现状,在报纸刊发摄影...
正文:同年12月18日,中央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黎平召开,即黎平会议。这次会议否定了“到湘西去”的战略方针,采纳了毛泽东经过贵州腹地,到黔西北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区新根据地的主张。 “既实事求是地确定了军事线路问题,也确定了路线问题,坚定理想信念。”张中俞说,这次会议是党和红军首次独立自主解决长...
正文:“一根挑起过红军长征重担的‘翘扁担’,它使红军一进入黎平就看到了黎明。”当地群众这样形象地比喻黎平会议与翘街之间的“长征情”。 翘街小雨润如酥,漫步这条百年古街,80多年前那个决定党和红军命运的历史时刻在眼前闪现。 1934年11月底至12月初,中央主力红军血战湘江,以惨重的代价突破了敌军的第四道封锁线。...
正文:当日,在两翼军团的壮烈鏖战中,江东红军除红十八团和红三十四师外,其余都渡过了湘江。 这是用血肉之躯和忠诚、坚定的意志拼杀出的血路。 本报广西桂林7月8日电 (资料来源于《长征》《中央红军长征过广西》等文献资料,感谢桂林市委党史研究室宣教科科长黄利明对本文的帮助)
正文:1934年,红军长征路过这里时,当地老百姓自发用家里的床板、门板搭成桥助红军渡河,也开启了红军西进的征程。这座桥,80多年来一直叫“红军桥”。 新桥4米宽、50多米长,是座结实的水泥桥,它讲了一个爱心故事。 2016年9月,中国青年报记者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的采访中了解到,上少寨的村民世代守护着令他...
正文:红军长征走到桂北时,已经没有根据地作为依托,处境极为艰难。但在最困难的时刻,红军依然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老百姓依旧是红军最坚强的后盾。有的老百姓拿出红薯、玉米给路过的红军战士吃,有的农户偷偷把负伤的红军战士藏在家中,有的村民给躲藏在岩洞里的战士送药送食物...... 桂林市委党史研究室宣教科科长黄利明认为,红军...
正文:在战斗这么激烈,战争减员这么大的情况下,红军依然把宣传抗日当作极其重要的任务,说明我们的党和军队在民族大义这个问题上扛起了这面旗。”陈兴华说。 一条条标语成为红军长征途中宣传工作的生动写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的,“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 本报广西龙胜7月8日...
正文:7月2日,广西兴安县,“红军长征过华江纪念碑”前,记者们鞠躬祭奠。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隽辉/摄 7月3日,广西兴安下起了阵雨。顶着风雨,参加“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的20多名记者,沿着1934年中央红军突破湘江后中央纵队的足迹,重走了一段长征路。 这条将近15公里的山路,隐藏在茂密的毛竹林...
正文:连日来,云南省委办公厅、省人大、省政协等多个单位陆续到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扎西会议会址、扎西红军烈士陵园等地开展教育培训,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追忆峥嵘岁月,向先辈学习,牢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四川省深度挖掘红色资源,将红军长征的革命历史、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精神、三线建设等内容纳入主题教育现场教育点和地方特...
正文:正是在这一黔、湘、桂三省区结合部,召开了红军长征以来首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黎平会议是一次关系红军命运、中国革命前途的重要会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著的《红军长征史》中写道。 “伟大转折的起点” 翘街因两头高中间低、形似扁担而得名,如今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在街心地势低处,一座造型考究的徽派建...
正文:江畔那座红军堂,就是当年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的渡江指挥所之一。 岁月无言,江水作证。85年过去,记者再走长征路,在桂北大地追寻湘江战役的遗迹,感受穿越时空的信仰之力。 血战:用生命铺就前进道路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关于湘江战役之惨烈,桂北地区流传着这样的说法。 “湘江之战是关系中央红军...
正文:全州充分发掘、保护以湘江战役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与资源,成立了红色文化研究会,开展红军长征文物史料普查、挖掘、整理和汇编,已整理出100多个红军长征故事。 位于广西全州县的湘江渡口凤凰嘴。新华社发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近年来,桂林市实施“寻找桂林文化力量,挖掘桂林文化价值”战略,桂北各县以此为契机积极开展红...
正文:1934年底,中央红军进入广西,打响著名的湘江战役,这成为红军长征开始以来最壮烈一仗。 战役结束后,中央红军从长征开始时的8.6万人,减至3万余人。 红军遭遇空前的艰难危险:地理上的天然屏障,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内部“左”倾错误路线的危害。 这使力量已经比较弱小的红军濒于绝境。然而,在困...
正文:赣州、遵义、延安都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处处都有当年红军长征时革命前辈奋斗的足迹。在井冈山,革命先烈前赴后继、英勇战斗,留下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长征路上,红军战士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以坚韧的毅力完成举世瞩目的壮举;在延安,宝塔山、杨家岭、王家坪、南泥湾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在这里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壮丽诗篇……在全国各...
首页 前页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