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有 94 项符合 拉祜族 的查询结果, 以下是第 21-40 项 (搜索用时 50 毫秒)

正文:后祝浩按照对方安排,从四川成都市来到云南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乘坐充气皮艇偷渡出境抵达缅甸。 2019年1月下旬,祝浩从对方处接取一个拉杆箱,在对方安排下回到国内,经多次换乘交通工具返回昆明市,并乘坐列车前往山东济南市。同月27日18时许,公安人员在列车上抓获祝浩,当场从其携带的拉杆箱底部夹层内查获海洛因2...
正文:宾川县钟英乡唐古地村委会唐古地村属“直过民族”聚居村,全村以傈僳族、彝族、拉祜族等民族为主。近年来钟英乡党委政府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工作理念,积极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投资436万元实施了唐古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项目。通过兴修水利破发展瓶颈,畅通了民族团结进步“民心渠”,培育产业促...
正文:在云南,有拉祜族、独龙族等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他们直接由原始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一直是云南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勐朗镇勐滨村村民李秀梅分享了家乡的变化,“村里的甘蔗产业从无到有,冬季马铃薯更是销到北京,腰包越来越鼓,乡亲们都说这...
正文:说起村里的变化,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勐朗镇勐滨村村民李秀梅代表兴奋不已,“村里的甘蔗产业从无到有,冬季马铃薯更是销到北京,腰包越来越鼓,乡亲们都说这好日子终于给盼来了。” 和勐滨村一样,越来越多的贫困村摘掉了贫困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
正文: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东主村老缅新寨一片松林下,有机三七正撒欢生长。 “林下种三七,难着咧!”澜沧田丰林下三七种植管理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付美,操作完微喷浇水系统后向记者介绍,“比如浇水,只能在每天上午10时前、下午5时后进行。”“我们不施肥、不打药,一市斤三七能卖1000多元!” 扶贫先...
正文:地处中缅边境的澜沧县,是“直过民族”拉祜族聚居的贫困县。因为整体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农业技术,村民长期被贫困所困扰。 为改变这一地区的落后面貌,朱有勇来了,他不仅带着自己的研究团队一起来,手里还“拎”着两样东西——一样是“能转化到土地里”的科研成果,另一样是文化和技能。“扶贫先扶智,我们要手把手教农民朋友,...
正文:朱有勇发现,在教会了拉祜族群众种植和收获土豆之后,他们在市场和品牌的理解上还有些欠缺,尤其是对于电商、直播等新事物,虽然知道,但很少尝试。 朱有勇说,我们的拉祜族兄弟,生产、种植都没有问题,但是他们对于市场和品牌还不是很了解。我想通过直播行动,把丰收的劳动成果,传递给更多的人。 事实上,去年11月...
正文:日前,云南省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纪委监委通过视频及“微监督”平台,对全县驻村工作队员在岗情况展开督查。     自去年4月30日云南省政府宣布镇沅县脱贫摘帽以来,该县纪委监委利用“互联网+”方式推进全方位监督,建立9个驻村工作队员监督平台,不定期对驻村扶贫队员到岗到位、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督促整改问题50...
正文:除怒族、傈僳族外,独龙族、基诺族、德昂族、阿昌族、布朗族、普米族、景颇族、佤族、拉祜族9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全省“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贫困发生率降至2.41%。 针对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大都处于深度贫困状态的实际,云南省坚持先难后易、先行攻坚,一族一策、一族一帮...
正文:他情系“三农”,扎根边疆,挂钩联系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以来,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间地头,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受到各族群众真心爱戴和社会各界高度赞扬,被亲切地称呼为“农民院士”。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详情】 他说: “作为...
正文:拉祜族的支系苦聪人穷得穿不起衣服;基诺族过着结绳记事的生活;独龙族习惯耕种放火烧过的山地;同是“直过民族”布朗族,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芒景村70多岁的布朗族老人苏国文回忆,小时候“很多人只有一套衣裳,洗了就只能躲在家里”。 …… 山河依旧,换了人间! 新中国成立后,云南通过民族地区社会变革、开...
正文:苦聪人(后经民族识别,确定为拉祜族的一支——记者注)一直散居在滇南哀牢山的密林里,20世纪50年代,经过解放军长途跋涉艰苦寻找,将大部分苦聪人迁移到政府安排的村寨定居。 为了拍摄重现苦聪人漂泊在原始老林里的迁徙和“钻竹取火”生活,摄制组安排了一个有男有女、有老人有小孩的家族,在野外露宿,篝火被雨水浇灭,苦聪人...
正文:“我们把科技论文写在了大地上,这比把论文写在纸上艰难得多,但在我们心中、在拉祜族群众心中,科技成果漫山遍野飘香的分量比一纸论文要重得多、亮得多。”朱有勇说,让研究成果惠及更多的群众,这就是科技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他情系三农,扎根边疆,挂钩联系澜沧拉祜族自...
正文:不惟他引领致富、摆脱贫困的拉祜族群众对其赞不绝口,就是其他地方的干部群众,也无不为他的事迹所动容。他被称为大地之子,是浑身散发者泥土芳香的“农民院士”。 去年5月28日,习近平出席两院院士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两院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党和人民对广大院士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广大院士弘...
正文:他情系三农,扎根边疆,挂钩联系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以来,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间地头,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受到各族群众真心爱戴和社会各界高度赞扬,被亲切地称呼为“农民院士”。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近一段时间,朱有勇的先进事迹被...
正文: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2015年贫困发生率仍然高达41%。这一年,中国工程院结对帮扶澜沧县。谁来牵头挑起重担呢?时年60岁的朱有勇主动请缨:“我年轻,我来干!” 说干就干,朱有勇把院士专家工作站建在了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组,带领团队一竿子插到底,在这个寨子扎下根,一待就是五年。 倡导种冬季土豆,农民...
正文:他情系三农,扎根边疆,挂钩联系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以来,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间地头,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受到各族群众真心爱戴和社会各界高度赞扬,被亲切地称呼为“农民院士”。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近一段时间,朱有勇的先进事...
正文:5年来,朱有勇带领团队扎根深度贫困的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用科技力量改变当地贫困面貌,成为全国科技扶贫的典范。 在《Nature》等学术期刊发表科技论文200余篇,获发明专利20余项、重大奖励18项,朱有勇始终心系农民、不忘初心,一如他的口头禅:“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我年轻,我来干!” ...
正文:在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朱有勇这样手把手地教当地村民种地,已经快五个年头了。2015年,中国工程院结对帮扶澜沧县,60岁的朱有勇到这儿长期驻村,澜沧县地处中缅边境,主要生活的是拉祜族。 朱有勇刚刚来到这里,发现当地村民一年只种一季水稻,有20万亩的松林,却没有任何利用,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
正文:来源:中青在线 本报讯(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张文凌)11月11日,在云南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云山村,由中国工程院主导的澜沧科技扶贫班迎来了首批电商学员。来自该县20个乡镇的60名学员,将在半年内参加3次集中授课。这是中国工程院澜沧科技扶贫继开设技能班之后首...
首页 前页 1 2 3 4 5 下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