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有 59 项符合 克松 的查询结果, 以下是第 1-20 项 (搜索用时 72 毫秒)

正文:记者日前从克松社区居委会了解到,当地年人均纯收入目前已达22301元,约为1978年的111倍,40余年间增长超百倍。 制度飞跃和持续的政策支持,是克松实现翻天覆地变化的动力。 民主改革之前,克松“谿卡”(庄园)有农奴302人。今年78岁的老人索朗顿珠记得,那时自己全家和牲口住在一个棚子里,每天启明星还没...
正文:在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村,我了解到旧西藏农奴制度的黑暗与腐朽,深刻体会到旧西藏农奴对民主改革的迫切期望;在藏族老阿妈激动的泪水里,我们也真真切切看到了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西藏各族人民保卫西藏、建设西藏所付出的心血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2011年总书记来到西藏大学,勉励我们扎根西藏;2015年总书记在中央第...
正文:希若江村的爷爷洛桑曲旦今年80多岁,他说:“克松村变了,过去那个破破烂烂的克松村已经成为历史了。” 随着山南市推动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17年,克松村撤村设居。但当地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依然习惯称克松社区为“克松村”。 61年过去了,帕拉庄园也早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外开放。江孜县在延续传统“红色旅游...
正文:在山南市,乃东区克松社区群众白玛旺久带着孙子参观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陈列馆。“以前农奴完全没有自由,住的就是这样的草棚子。”在陈列馆里,祖孙俩边走边聊。在日喀则市江孜县江热乡班久伦布村,村民们集体观看话剧《不准出生的人》。近两个半小时的演出,向观众讲述了旧西藏农奴的悲惨生活。如今,富裕起来的当地群众纷纷盖起二层新房...
正文:克松社区党支部书记边巴次仁介绍,现在的克松村,不仅家家户户都通上了水和电灯,条条硬化路通到田间地头,公交车开进了村里,太阳能路灯、健身器材等设施基本完善,通讯网络、广播电视实现100%全覆盖,宽带网络进入了村民家。     2014年,克松社区还投资了3988.4万元用来实施新农村建设项目,拓宽了村路,配套了给排...
正文:民主改革前,克松村是噶厦政府的噶伦——索康·旺青格勒在山南的六个庄园之一,叫“克松谿卡”。克松的百姓就是农奴主的“差巴”和“朗生”。     1959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西藏民主改革拉开序幕,克松村的人们率先站起来,烧毁了被奴隶主强迫签订的卖身契约、土地契约,翻身农奴第一次分得了属于自己的土地,人们获得了弥足珍贵...
正文:克松社区党支部书记边巴次仁介绍,现在的克松村,不仅家家户户都通上了水和电灯,条条硬化路通到田间地头,公交车开进了村里,太阳能路灯、健身器材等设施基本完善,通讯网络、广播电视实现100%全覆盖,宽带网络进入了村民家。     2014年,克松社区还投资了3988.4万元用来实施新农村建设项目,拓宽了村路,配套了给排...
正文:航拍克松村。光明网 张瑜摄 克松村民扎西老人已经82岁了。1959年之前,扎西家里世代为奴,“我8岁起给农奴主干活,迟到了就要挨皮鞭,连病都不敢生,更不要提念书。”扎西说。据资料记载,1959年民主改革时,克松村59户302人中识字的只有2人。 1960年,克松村办起了第一家小学,随之开展了“变朗生(家奴...
正文:克松村是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西藏民主改革以前,克松社区居委会叫克松庄园,曾是旧西藏大农奴主索康·旺清格勒在山南的六大庄园之一。 扎西正在整理家务。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瑞玲 摄 60年过去了,如今的克松村一派金黄的青稞收获景象,农民开着拖拉机、骑着电动车穿梭在田间、街道。扎西坐在一张藤椅上,眼底满是沧桑却炯...
正文:王营)今年58岁的达瓦是克松社区的致富带头人之一,他的家就住在克松社区的小巷中。宽敞整洁的两层藏式房屋,居住面积超过300平米,牛棚在房屋的外面重新搭建。 达瓦现在的家 光明网记者王营 “低矮的围墙,简陋的门庭,这就是我以前的家,破破烂烂的。”达瓦指着一张他家里的老照片告诉记者。 达瓦家...
正文:记者团一行首先来到了位于克松社区的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陈列馆。为纪念西藏民主改革,2011年克松社区修建了“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陈列馆”,这里也被西藏自治区确定为全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来到这里,身临其境地了解到了在民主改革之前克松庄园内农奴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任人欺压的悲惨生活。民主改革以后,农奴翻身做主,过上了幸福...
正文: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克松村成为西藏第一个实行民主改革的村庄,被称为“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 2002年,克松村民委员会更名为克松居民委员会,隶属山南地区乃东县昌珠镇。作为经历和见证了西藏新旧两个时代的索朗多杰,他感叹如今的生活太幸福。 图为克松社区街景。 李雨昕 摄 今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
正文:1959年,克松村刚刚摆脱农奴枷锁的束缚,但农民收入微乎其微。60年后,2018年克松村总收入达3427.47万元,人均19735元,2018年的人均收入是1978年的98.7倍。2018年克松村粮食总产量1963吨,农业总收入为247万元……这些数字在民主改革之前是克松人无法想象的天文数字。转眼间,这种改变就切...
正文:按照欧盟规则,欧洲理事会授权谈判并不需要全体欧盟成员国一致同意,但谈判一旦取得成果,协议就需要全体欧盟成员国的一致支持才能达成。 “没人指望谈判的进展会很快”,位于布鲁塞尔的智库机构欧洲国际政治经济中心主任弗雷德里克·埃里克松说,欧美立场有很大差异,未来双边贸易关系还会遭遇动荡。
正文:《克松村60年》以西藏民改第一村的历史变迁对西藏60年的发展做出了生动的诠释。《雪域山水藏地人》用活泼幽默的笔触讲述了西藏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凡人趣事。《玉麦乡》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地处中印边境要地的我国最小乡政府——西藏隆子县玉麦乡的历史变迁、欣欣向荣的发展变化以及充满希望的美好未来。 中国藏学出版社社长 洪...
正文:在西藏克松村,人们不禁高声同唱《我和我的祖国》。     新华网拉萨3月28日电 今天,3月28日,是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60年前的今天,1959年3月28日,国务院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同年,克松庄园的奴隶、农奴们自发地组织起来,建立了西藏历史上第一个由人民群众按照自己的意愿民主选举产生的农民协会...
正文:,全面再现了西藏六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     六十年沧桑巨变。今天,西藏各地,不论城市乡村,都充满节日的喜庆氛围。在“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山南市克松社区,当地群众自编自导自演了话剧《农奴泪》,提醒大家要不忘历史,珍惜今天;在阿里地区措勤县、在日喀则樟木新区,各族群众载歌载舞,赞美幸福生活。
正文:在“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社区,曾经吃不饱、穿不暖、被肆意打骂的“农奴”,过上了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近2万元的好日子。“感恩党,一定要跟着党走”——老村民质朴的心里话,道出了历史的大道理。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西藏百万农奴的大救星。没有党领导的民主改革,就没有西藏的发展进步。坚定不移跟党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民...
正文:在西藏克松村,人们不禁高声同唱《我和我的祖国》。 新华网3月28日电 今天,3月28日,是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60年前的今天,1959年3月28日,国务院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同年,克松庄园的奴隶、农奴们自发地组织起来,建立了西藏历史上第一个由人民群众按照自己的意愿民主选举产生的农民协会。 昔日...
正文:乃东县克松谿卡68岁的次仁卓嘎说:“我们支了一辈子乌拉,过去从没敢想过自己有一块土地,整天担心的就是挨饿。人民政府现在给我们分了地,再也不怕挨饿了。”广大翻身农奴高兴地说:“达赖的太阳照在贵族身上,毛主席的太阳照在我们穷人身上;现在,贵族的太阳下山了,我们的太阳升起来了。” 在28万人口的牧业区,废除了牧主的...
首页 1 2 3 下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