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有 1920 项符合 中华文明 的查询结果, 以下是第 401-420 项 (搜索用时 89 毫秒)

正文:在这篇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宏阔的历史视野,回顾了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生动阐释了“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的逻辑,深刻阐明“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     透过历史的长镜头端详中华文明,我们看到的是一幅文明交流互鉴、繁荣多彩的美丽...
正文: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     公元前100多年,中国就开始开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汉代张骞于公元前1...
正文:文章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 文章指出,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
正文:西汉年间,张骞出使西域,这趟被后人称为“凿空”的旅途,促进了东方与西方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更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从此以后,中华文明吸收外域文明的模式逐步稳定和确立下来,中华文明也因此丰富多彩。 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在现代政治版图上,国家的疆界范围可以有大小,但文明的价值不应区分...
正文: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东夷文化的中心,沂蒙山地质公园融道教、佛教、儒教于一体。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沂蒙山地质公园还保存下孟良崮战役的历史痕迹。 ② 保护与开发并举 “世界地质公园是具有特殊的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优雅的美学观赏价值、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新闻发言...
正文: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这是历史的厚赐、文明的传承。而今,中国人秉持了这一崇高的追求,并赋予其新的时代色彩。 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习近平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
正文:中华民族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贡献者,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就告诫我们应顺乎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历史和现实看,在中华民族大手笔书写璀璨文明的同时,也面临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的国情。一段时期以来,污染重、损失大、风险高的生态环境状况还相当严...
正文:中华文明已延续了五千多年,如何实现永续发展?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五个追求”给出了答案。 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主席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还提出:到新中国一百周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
正文: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这是历史的厚赐、文明的传承。而今,中国人秉持了这一崇高的追求,并赋予其新的时代色彩。 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习近平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
正文:这份“追求宣言”昭示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之中,这些朴素的生态智慧穿越时空至今熠熠生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就是民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深刻诠释人与自然发展的关系,为绿色发展提供了强大的...
正文:“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理事长单位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方江山表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近年来,中医药研究开发不断彰显出现代化、国际化的趋势,充分展示了丝路精神所强调的文明交流应互学互鉴的历史智慧。 在中医体验区,博物馆展示了常用的中医药诊疗工具,精心准备了把脉、按摩等体验活...
正文:悠久而又朝气蓬勃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华夏儿女的家国情怀,为一代代青年打下了爱国报国的人生底色。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内忧外患,屈辱的历史需要年轻的肩膀担当起重整乾坤的重要使命。自五四运动以来,广大青年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等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170多年的中...
正文:“师道尊严”是中华文明的德性精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这是《礼记·学记》中对 “师道尊严”的表述。师道,即师者所承载之道;师德,指为师的德性与德行。新时代谈“师道尊严”,是指教师通过展现个人的品性修养、专业素养、承担和坚守等人格力量,被广泛认可,从而赢得的敬爱与尊重。 ...
正文:具有厚重的中华文明。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根,一个民族不能没有魂。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和文化自信,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也是理论工作者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历史证明,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相结合,对中华优秀...
正文:在四川博物院,曾经登上央视《国家宝藏》第二季的五代后蜀残石经、清代格萨尔唐卡首次公开展出,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在上海博物馆,青铜馆和陶瓷馆再次成为人气景点,其中,镇馆之宝西周大克鼎最受关注,雄壮而又精美的造型设计,一下子就让观众感受到了2800多年前的中华文明成就。
正文:有人说,正是中国人有祖先崇拜的传统,在家风的代代传承中,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观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中华文明提供了无惧风雨的韧性,让中国人涵养出勤劳善良的美德。清明的意义正是于此,弘扬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全社会范围内彰显正能量,传播新风尚。 以身作则,不令而行。清明踏青,家长也在为孩...
正文:清明节就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着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小家”与“大国”紧密相连,个体价值、家庭梦想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也总是紧密相连。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也只有把千千万万...
正文:他告诉我们,要保护好、发展好中华文明,就需要愚公移山那种“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实干精神。     在全国政协联组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充满感慨地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新中...
正文:清明节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着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宋《梦粱录》就有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随着时代发展,清明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传统,更是国家和民族的一种集体记忆,也是精神和信仰的重要时间载体,成为了追念英烈牺牲之悲壮、激发奋进之气魄的时节。 “天地英雄...
正文:山东省济宁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近年来,研学旅游成为当地旅游市场的新增长点。 济宁市政府副市长吴霁雯向在场的各界朋友发出诚挚邀请。她表示,北京是济宁重要的旅游客源地。此次,济宁精心推出了“文化圣地体验游、国学经典研学游、运河微山湖休闲游、圣地乡村生态游”四大系列线路,孔孟之乡将以良好的环...
首页 前页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下页 尾页